提示:您当前的浏览器类型未能正确识别,如出现网站显示错位,请更换常用浏览器!
学院微信公众号
中国禁毒公众号
广东禁毒公众号
“书和远方”读书活动|2022年4月优秀读后感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22-05-13   点击量:716   责任编辑:政工处

人间四月读书天,不负春光与君约。在2022年4月“书和远方”读书活动中,学院再次传来喜讯,共有9位老师的稿件脱颖而出,被刊登在广州日报APP和新花城APP。公共基础系党支部杨林知老师的《听风英雄,如龙在渊》、谌淼轩老师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梦想之花,总会绽放》、林海华老师的《心境融于技法,能达大匠境界》以及行政第一党支部朱泉旗老师的《一场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对话》更被广州机关建设评选为优秀来稿。

下面,我们一起跟随九位老师的笔触,品味书香人生的感悟吧。

对于中国北斗的了解,除了知道它是伟大的航天事业,却很少去关注北斗研制历程中历经的千难万险和北斗人背后经历的千辛万苦。直到遇见《中国北斗》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北斗系统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和北斗人身上闪烁着的顽强精神。

作者通过对孙家栋院士、沈荣骏院士等北斗人的现场采访,数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才完成了《中国北斗》一书的创作。这本书将北斗人“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书中所写,中国北斗精神充盈于北斗人为北斗卫星导航不懈征战数十年的漫长历程,也体现在千万个北斗人身上。 

作者笔下描写的每一个北斗故事都让我深受感动和洗礼,它们就像一道道阳光照进我们心里,赋予人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激情。读到“夜幕下的曙光”这一节时,我了解到了中国北斗研制历程在起步阶段的艰辛,那时候的他们没有实验室,没有办公室,更别提专用论证设备。有的只是人的满腔热情和开始砌中国卫星导航“炉灶”的设想。但是北斗人经过二十多载砥砺奋进和开拓创新,书写了“星星之火已经燎原”的壮举——2000年北斗一号服务中国,2012年北斗二号服务亚太,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中国北斗也成了世界瞩目的北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北斗今日的成功也是从一片小星火中燎烧出来的大光芒。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有梦想,星星之火,也是可以燎原的。

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小梦想,每一次的坚持和努力虽然很苦,但是都能带给我温暖和力量。我和先生都是外地人,刚成家的时候,我们住过单间宿舍,没有客厅用窗帘隔一个,那时候的梦想就是能在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我们靠着自己的努力和精心规划,终于在这个城市里有了一处温暖的家。

前几年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的时候,备考期恰好碰上最难熬的孕早期,严重的身体不适加上考试带来的压力,曾经几度想过放弃,但是后来咬咬牙,克服各种困难温习功课,终于顺利地通过了考试,研究生学习生涯又带来了新的挑战,我调整好心态,平衡好工作、家庭和学习的关系,在万般困难中,也终于顺利地毕业了。

你还记得自己的梦想吗?读一读《中国北斗》吧,相信你又可以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传承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梦想之花,也总会绽放。

曹科长、曾局长、钱副局长、邹副科长、小何、黄镇画家、阿根这些人物形象,在读完庞贝的《乌江引》后,一直在我脑海中闪现。正如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展现的那样,老一辈的电台侦译革命者的形象从此更加生动立体了。

红军的五次反围剿,以前在影视剧和一些作品中有感受过,但如此纪实清楚的描述,切身的体会和感同身受,却是在读《乌江引》中得到的。不同于影视剧中那些枪林弹雨、赤壁鏖兵的壮烈战争场面,书中对战争简明扼要的带过,如:强渡成功,三天时间我们就取得了胜利等,而在一些细节上描写得更清晰动人。如《西行》章节里,描写阿根牵着大青马过“天梯”的情景,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当时处境之艰难、人力物力之匮乏的窘境,也让我们更加钦佩老一辈人的革命精神。《大城》一章里,着重描写了当时老百姓的艰苦生活和民不聊生的情景。红军来了后,教大家识字绘画,曾局长给大家购书,钱局长的渊博学识和能文能武的才华,无不跃然纸上。在这本书里,我们了解到曾局长、钱局长、小何等人的生活,他们从人民中来,但正是有了他们的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和潜龙在渊、忍辱负重的奉献,我们的前线指挥官犹如长了顺风耳和千里眼,才能精准判断、运筹帷幄再决胜千里。他们的形象已走出了书本,来到了我们身边。

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很好奇,这个“引”字,该当何理解。读到《局长》这一章时,侦收员小何问钱局长《梅花引》中的“引”字是何意,钱局长便讲解说,“引”是古琴曲题材之一种,有序曲的意思。书中第二部《侧影》主要讲革命后代何女士怎么在历史里寻找自己的外祖父,其实也是寻找历史真相,寻找历史中那些不得不隐藏的无名英雄。那些隐秘战线上的革命者,因为保密纪律,上不禀父母,下不告妻儿,他们的名字不能公开,成绩不能宣扬,受到了委屈也难以申辩,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如果说前线的浴血奋战是长征的正调,不为人知的破译战则是精彩的副调,他们的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和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正如书里所写:“只要有人记得,他们就还活着。”

破译三杰,不只是一个传奇,更是真实的精神力量。

建筑是凝固了的诗,中国传统建筑比诗更华美、更厚重,承载着超越时代的智慧以及天人合一的观念。家乡的小县城是一个有传统古建的地方,保存还算完好,斑驳的城墙、蜿蜒的护城河是我们学生时代周末的好去处,亭台楼阁、拱桥卧波、雕梁画栋、舞榭歌台,这些美轮美奂的传统建筑,都承载了我们记忆深处的美好回忆。

或许你我多多少少有过这样的体验,因为各种缘由,对中国古建有着浓厚的兴趣,想要了解一二,遂去翻阅《营造法式》这样的专业书籍,结果陷入生僻字或识字不知意的尴尬境地。在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建筑师朴世禺的这本《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中,先由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词引入,如“打好基础”“入门”“关键”“栋梁之才”“高屋建瓴”,从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历史沿变讲起,讲到传统建筑在设计方面的精妙,最后分析了传统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与发展,深入浅出,层层递进,让我对传统建筑了解又多了几分。

再回看时,儿时趴在上面玩耍的“门槛”都变得不一样了,它首先是固定门枕石,其次防冷风回流带回尘土,再就是房屋的重要程度和功能等级,也怪不得近年来家中老人房屋翻新时,即使腿脚不便,也始终不舍门槛与台基了,这可能就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美学理念与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建筑自古以来就自成一派,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意境。不管是北方古建还是南方园林,都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虚实相生,曲折含蓄,咫尺山林,韵味无穷。下次再游故宫,都会有另一种体悟了吧!沿着中轴一重重地走进去,犹如走在山水画卷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庄严肃穆,好似山水画里沉默的远山,宫殿与宫殿之间,是大江大湖的辽远留白。

耕者知谷,匠者知木。这本书让我震撼于古人的智慧,仿佛在跟传统建筑对话,跟匠人对话,他告诉我怎么取材设计、怎么防水防火、怎么打造空间、怎么进行视听设计、传统建筑的新生可能……是一位胸有乾坤的智者,神采飞扬,不绝于耳。

写到这里也来提一提作者的希冀,希望年轻人关注中国传统建筑时,不仅仅是看到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容词——传统,而要去关注那些能够超越时代的建造智慧与设计力量,我想这在所有的传统文化弘扬方面都同样适用。

看到书单,我立刻被这部《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古建筑笔记》所吸引。作者朴世禺,是一名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分别从传统建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破译密码、视听设计、新生可能和设计启示等角度入手,具体讲解了传统建筑的构造处理、空间设计的层次感以及听觉设计等。文字深入浅出,以建筑设计为视角,回归到人的生活与建造活动,有助于我们非建筑专业的人士也能读懂中国传统古建筑蕴含的文化与理念。

书中精美的图片和专业的介绍,让我们看到中国古建筑,不仅仅是科技力量的浓缩,其中还凝结了中国古人的审美属性,更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例如书中介绍中国古建筑中关于“水火相生”“方圆几何”“槽与缝”“横与纵”“抹与借”等传统建筑的空间设计理念,无不揭示中国古代建筑中科技、伦理、艺术之间的完美与和谐。中国古建筑最大的特色之一是榫卯结构的大量运用。在或精巧、或大气的外观之下,在不用一个钉子支撑起一间房间的榫卯结构设计之中,中国古建筑蕴藏了跨越五千年的设计智慧。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是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在近一千年的时间内,它历经多次地震,至今保存完好,体现了木结构建筑技术与艺术形象高度和谐,显示出古人令人惊叹的智慧。我们从古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建筑工程师将榫卯这一简单的构造创造出形式各样、功能齐全的各种变形结构,本质上体现了科技的真和艺术的美,即以最简单的方法来实现最大的功效,同时也注重其结构的美观性。

作者关于中国古建筑与日本、以及西方建筑,以及近现代建筑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建筑不仅是人们关于文化的载体,也是关于文化的表达。甚至可以说,相比文字记载,人们通过建筑更直观地感知和表达自己所传承的文化。比如书中介绍,中国由于与其他各国交流较多,受他国文化影响,较早引进了高足坐具,人们视线因坐具高度变化而抬高后,继而改变了建筑门窗高度和屋顶的出檐的长度。

一管可以窥豹。通过阅读中国古建筑笔记,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也更加深刻地读懂中国古人在建筑中铭刻的人与建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几千年过去,仍然历久弥新、熠熠生辉的文化内涵。

什么是艺术?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艺术?从前,我看关于艺术的书都没有耐心把它看完,直到看到了这本《大话中国艺术史》,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中国从远古到近代的艺术讲述得淋漓尽致。讲述艺术的过程中又回述了源远流长历史,展开艺术历史的长卷,带领读者一步一步细细品味中国艺术的一撇一捺。

我国艺术史道不尽,写不完。陶器、青铜器、书法、人文画、山水画、壁画、诗词歌赋……每一个领域都涌现出一位又一位的“艺术精英”。古人开派对时的即兴之作,成了流芳千古的“天下第一行书”——书中这样描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给我带来一个全新的感受。作为一名教师,虽然接触历史知识,对王羲之的书法也略有耳闻,特别是他的名作《兰亭集序》,可直到看了这描写王羲之作品的一小章节,才知道原来这“天下第一行书”是酒后意正浓而落笔。书中附上《兰亭集序》的印刷版,我一字一字地认真观摩,每一次下笔都那么有神,那么有情:横,有六种;点,有七种;捺,有九种。在王羲之的笔下,每个字都被赋予了生命,每个字都被赋予了情感。再看书中作者的解析,才发现原来这幅作品的所有涂抹修改都发生在后半段,也就是表达王羲之悲痛陈情的那一段。在阅读王羲之那段大喜大悲的生平背景后,我的脑海中仿佛涌现出1600多年前一位文人醉酒后愤然提笔挥写的场景,他或是气愤,或是无奈,只能用笔墨来发泄他的情感。

书中这么说:“当心境融于技法,书法才有了神韵。”对此,深有感触。我小时候学了几年的软笔书法,近来心血来潮又重拾毛笔,再续前缘。无论我临摹了多少字帖,写光了多少墨水,书法作品一直都维持原状,没有提高。读此书,忽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的书法纯粹是为写字而写字,只求形似,太注重技法,没有灵魂,没有把心放进去,只有做到心神合一才能有所突破。

武侠小说中经常会提到,剑法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大概也就是这个道理,技艺要和心境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我想,不仅仅是书法,其他艺术也应如此。艺术家们要先修“心境”而后才能达到“技境”的大匠境界。

谈及艺术,第一反应就是看得见看不懂。怀着忐忑的心情,作为艺术小白的我不知不觉读完了意公子的《大话中国艺术史》,让我大开眼界的同时,不由惊叹道:原来中国艺术是如此的精彩而有力量。

本书涵盖历史脉络、知识框架、鉴赏窍门、奇闻轶事等,用轻松幽默的文风和小故事,句句有梗,看得人心潮澎湃、跌宕起伏。

最令我深刻的是来自宋代的《千里江山图》,还记得今年的春晚以北宋名画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灵感的节目《只此青绿》,将传统书画艺术与舞蹈之美熔为一炉,点燃了我们的青绿情怀,也点燃了我们对中华传统艺术的自豪感。这本书正好详细讲述了《千里江山图》这幅旷世巨作,并给《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的标题是《人生至死是少年》。

书中说道,“王希孟,就是这样。他的《千里江山图》让你看见了一个在艺术上不计成本、不计得失、只做加法、什么都要做到最好的少年。这位少年在最好的老师调教下,用最上等的颜料、最贵气的色彩、最细腻的笔触,在最好的年华里倾尽功力画下这旷世杰作。”仔细欣赏了下书中附带的展卷,虽不是12米长卷的实图,但从画面中看到了山峦起伏、丘陵连绵、巉岩飞泉、水榭亭台,还能欣赏岸边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繁荣景象,仿佛置身于千里江山之中,充分感受壮丽山河中所传达出自信与气势。

这波澜壮阔的艺术作品到底诉说着少年王希孟怎样的情怀呢?

不禁查阅历史,《千里江山图》创作时正值战乱,王希孟寄情绘画,倾尽心血,以收复山河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的艺术文化创造中,可见这幅画作承载着这位少年的爱国深情,情深到精疲力竭,情深到千古流传。

九百年后,那勃勃的青绿山水,勃勃的少年心气,依然能震撼着今天我们的心灵,这也许就是中国艺术的力量,而这份力量是来自于艺术家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是来自于艺术家的时代担当。

读完这部中国艺术史,让我深刻感悟到:中国的艺术长河之所以能激荡着持久的艺术生命力,正是因为蕴涵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因子,才能让人们在更深层次上与之实现情感共鸣和精神交流。

初遇《大话中国艺术史》这本书,我与许多读者一样,被其颇具特色的封面所吸引。每当我们谈到艺术,总感觉对于普通市民来说,那是抽象的,遥远的追求,与自己眼下的生活并无交集。但作者意公子却以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文字,将看似遥不可及的艺术作品和背后承载的故事娓娓道来。

书中介绍了3种器具、4帖书法、9幅名画、45位艺术名家的生平、150件中华艺术品,其背后是数代文人墨客和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作者将中国艺术史化身为人,以便读者更直观感知到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从好奇与恐惧并存的婴儿期,到充满着探索欲的青铜时代,由初熟到叛逆的青春期,继而步入三十而立的壮年期和充满危机、奇葩色彩的中年期,再到古典艺术的垂暮之年,如人生一样充满着跌宕起伏。此角度甚是独特,也正是这种独特的角度,将一个又一个时期的艺术家,一个又一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串联在一起,向千年后的我们展现了古人引以为傲的祖国山河和动人故事。

通过书中文字,我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从一件件布满岁月痕迹的陶器感受古人玩泥巴的欢乐,从曾侯乙编钟的十二平均律感受西周时期“吃货”们对于美食和音律的极致追求,从《洛神赋图》的慢镜头中感受顾恺之导演的爱情长卷,从郑板桥的竹子图感受来自老“愤青”的坚毅品格…… 艺术,源于生活,亦是对生活的感悟。作家蒋勋曾经说道:“其实你听到最好的音乐,读到最好的诗,看到最美的月光,都会热泪盈眶,里面有一个真正的自己被打开。”在我们的人生里,艺术或是一首歌,或是一段歌词,或是一幅画,或是一段视频,而这些作品能够长久活跃于艺术史的长河中,不仅依靠精湛的技法,还在于其被赋予了深层意义,这些意义就像是流动在作品内部源源不息的血液,代代相传,推动其成为艺术史册中绚丽的篇章。

正如作者所言,“艺术最大的作用,是抚慰人心”,感受着深藏在艺术品中的精神力,我为这动人心魄的中国艺术感到骄傲和自豪。

艺术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体现,也是祖祖辈辈在发展中留下的文明痕迹,更是留给后人的宝库。原先我总以为艺术是高高在上的,不是我这类艺术小白可以品味的。而《大话中国艺术史》让我对艺术的认识有了改观,庆幸遇见作者“意公子”,她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书写有趣有料的艺术科普,开启了我的艺术启蒙。

中国一万年的艺术,好似一个大写的“人”。从原始时期艺术始于青铜时代的探索——就如人经历的满地乱爬的婴儿期,青铜时代高超的青铜艺术——好奇且生动的儿童期,秦汉艺术的巅峰——青春期经历第一次成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兵家不幸诗家幸——青春期第一次失落,隋唐艺术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顶峰——三十而立的壮年,五代宋朝艺术的黄金时代——四十而不惑,直到近代艺术的传承与新生,将一万年的艺术史用时间串联,艺术史瞬间变得脉络清晰。

中国一万年的艺术,是有血有肉的“人”。意公子以风趣幽默的文笔,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展示了中国艺术故事,艺术史这位巨人瞬间变得“有血有肉”。青铜器的黑科技产物曾侯乙编钟技艺之高超让我赞叹不已,顾恺之以《洛神赋》讲述的人神爱恋让我钦佩之极,秦始皇陵兵马俑更让我叹为观止……将一万年的艺术史用丰满的故事来说明,艺术史瞬间变得通俗易懂。

图文并茂的《大话中国艺术史》让我与艺术来了一场完美的邂逅,对中国艺术史有了全新的认知和了解。艺术这位巨人的力量,就像是一棵树晃动了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了另一朵云,一个灵魂抚慰了另一个灵魂。我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身上也承担着把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下去的责任。我将以身作则,把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和民族精神融入家庭教育,让孩子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同时紧跟时代的步伐,保持教书育人的初心,不忘创新教学方法,让教育更加接地气有效果,为学生所喜爱。

《大话中国艺术史》是意公子萧涵的最新作品,全书图文并茂、色彩斑斓,通过一个个轻松生动的故事,带领读者开启了一趟趟“穿越之旅”,认识了我国历史上数百件艺术珍品,是一部“颜值”与“实力”双双在线的作品。

作者意公子说,中国艺术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的确,因为这些文物大都静静躺在博物馆的橱窗里,很多文物还没有那么“幸运”,只能躺在博物馆的库房里,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亮相一次。浩如烟海的文博艺术珍品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但如果它们也会说话的话,我想,它们或许会说:“我不想躺在博物馆里,我想走出去,我想接地气。”

近年来,中国文物不断“出圈”,频频登上社会热搜,2022年春节晚会舞蹈《只此青绿》的惊艳来源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央视制作的文物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和文博节目《国家宝藏》受到观众热捧,《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引发当年万名应届生报考故宫修文物热潮……不止文物,更多中华文化如今也在持续焕发生机,河南卫视舞蹈《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引领青春国乐潮流的《国乐大典》……在我看来,《大话中国艺术史》一书更大的价值是一次守正创新、大胆破圈的尝试,是让静默的宝贝“活”起来走进老百姓的探索。

其实,我们的中华文化一点也不老旧古板,一点也不枯燥乏味,从这些年来流行的国潮风尚中就可窥见一二。当下以90后和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人成长在综合国力飞速提升的伟大时代,他们目睹和经历着国家一步步走向强盛的全过程,国家与日俱增的全球影响力也激发出了他们极强的自信心与认同感,可以说,中国年轻一代文化自信正在不断崛起。

作为一名技工院校的教育者,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正是这样爱好国潮、崇尚国风的Z世代年轻人,他们对于传统的服装、音乐、活动、文物十分感兴趣,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便是要在教育过程中找到贴近学生们的接受方式、符合学生们的表达语言,助燃他们的兴趣之火,正确引导他们去感受、参与、体验,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让他们爱上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守护者和发展者。

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华南路162号 
联系电话:020-83781061 招生电话:020-83781062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22659号 
版权所有 © 2016-2017 www.gzgyjx.cn.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信息中心.
回到顶部按钮
Powered by YXcms 2012-2014 yxms.net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