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您当前的浏览器类型未能正确识别,如出现网站显示错位,请更换常用浏览器!
学院微信公众号
中国禁毒公众号
广东禁毒公众号
“书和远方”读书活动|2022年8月优秀读后感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22-09-13   点击量:1527   责任编辑:政工处

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在2022年8月的“书和远方”读书活动中,学院共有11篇读书心得被择优刊登在“广州日报”APP和“新花城”APP。其中,行政第一党支部唐铭培《绽放的是生命,延续的是情怀——读<古典植物园>有感》、行政第五党支部钟洁霞《架起自然美、文化美的桥梁》、公共基础系党支部郑晓霞《轻衫醉看植物园——读<古典植物园>有感》、行政第四党支部张隽《星辰大海等着你——<太空旅游>读后感》被广州机关建设评为优秀来稿。

下面,一起跟随11位老师的笔触,品味书香人生的感悟吧。


开满紫云英的田野,触摸的是柔软;插上茉莉的青丝,流转的是柔情;漂浮菱角的河塘,采摘的是清脆;种植悬铃木的老街,撑起的是清凉……从春天走向冬季,从稚嫩走向暮年。《古典植物园》用120余首古诗词、780余条文献、450余条注释、120余幅古人手绘插图,牵引我走进厚重而生动的植物世界。

人的一生总有一个故事与植物相关,是生命与情怀的辉映,是历程与记忆的串联。漂泊在外的人,惦记的很多,而触动的或许是一簇红豆,或许是一筷小菜,或许是一朵野花。苏轼将元修菜从眉山引种到黄州,一碟“漂摇草”是故乡的味道,也是故友的豪情,记录73岁巢古跋涉万里寻访被贬挚友的热肠。

于我而言,埋藏在记忆深处的是一缕萦绕不断的清香——那是栀子的芬芳。 犹记得儿时的初夏,与麻疹抗争的我在凉席上辗转反侧,发热与瘙痒让我十分难受,我的外婆——一位裹着三寸金莲的老太太带着神秘的微笑蹒跚而至,她变戏法似的从手中拿出一朵洁白的栀子别在我的耳边,从身后端出装满清水的搪瓷碗,“看,这是什么?”外婆把青翠的栀子放入碗中,“栀子耐热耐寒,即使离开土壤,在水中也能绽放,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忍耐、适应和等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清香驱散了燥热,等待绽放让闲散而略显孤单的日子有趣了。

待到长大,我只身一人离开故土,来到广州,但刚开始的一切让我有些不适应:繁忙的城市、陌生的语言、清淡的饮食、思乡的情绪、不确定的未来……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年长的同事跟我讲述她的广州故事,从邻居赠予的两只饭碗开始拼搏,到有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会越来越好!”这句熟悉的话,令我想起了故乡的栀子。往后的日子,每当遇到困境或挑战,我选择勇敢面对,在适应中坚韧,在等待中坚守。15年流逝,我慢慢读懂广州,越来越欣赏它的包容与自强。

成为母亲后,我时常陷入疑惑与焦虑,因缺少陪伴而愧疚,因教不得法而沮丧,也会因言语冲撞而愤怒。《古典植物园》再次让我想起栀子。我欣赏重要,还是女儿喜欢重要?指出问题重要,还是学会赞赏重要?结果重要,还是品行重要?防止“摔跤”重要,还是自主探索重要?孩子正如一颗独特的种子,习性不同,花时不同,功用不同。相同的是,从青绿小芽到满树花开,她的每一步慎重而努力。这不正是等待的价值吗?

绿叶、白花、黄蕊、沁香,栀子的清雅伴我入眠、催我奋进。同一种植物,行走不同的时空,遭遇不同的际遇,流淌出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记忆、不一样的情感,但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对情怀的追求,始终未变。一切终会越来越好! 

架起自然美、文化美的桥梁
行政第五党支部 钟洁霞

近来,有幸拜读了汤欢老师的《古典植物园》一书,体会到了在花草间游园品诗的兴致与景色。

刚翻开这本书时便发现,这本《古典植物园》与一般的植物科普书籍不同。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料,有古诗词,有《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小说里的片段,还有《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这类书籍对植物形态、功效等方面的描写。作者的目的,是将这些与植物有关的描述、歌咏,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

无论从配图、文句抑或是布局、切入,都不得不说《古典植物园》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从植物着眼,从文献入手,梳理钩沉出每一种植物的前世今生,读来饶有兴味。

首先,这是一本博物之书。对每一种植物的描摹都细致入微,再配以考究的插图,可以让人多识植物之名;

其次,这也是一本审美之书。植物之美不仅在于其自然属性,更在于其承载的诗意之美,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到漠漠水田、阴阴夏木,从兴观群怨之说到物不得其平则鸣,不论是从作品还是文论,植物在中国文学传统、审美传统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正是因为有如此之多的诗词歌赋加成,文学中的植物才会更加绚丽多彩。书中对每一种植物的描摹书写,都是带着我们进行一次美的畅游。

最后,这是一本深情之书。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本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然、对生活、对故乡、对家人的热爱和眷恋,也有对逝去时光、对田园牧歌的追忆与怀念,有些片段我也是有着深深的共鸣和共情的,而这种感受,可能正是阅读的意义所在。日午画舫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能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遇着这样一本用心、用情的好书,获得这样的阅读体验,殊为难得。

从《诗经》里的“绿竹”,到构树、国槐、车前草,植物在作者笔下重现形态,作者的记忆也成了读者眼前的生动光影。正如作者在他的写作手记中说道:“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从日常生活入手。通过写植物,我把自己钟爱的文学、历史、艺术、大自然,与生命中重要的人与事结合起来,写成后与大家分享,从中收获了很多快乐。写植物、看植物,也逐渐成为我业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只有热爱生活、发现生活、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作者,才能将从古文中剥丝抽茧,在生活中取之一瓢,在植物中挖掘美与雅。

卢梭说过:“不管对哪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探究自然奥秘都能使人避免沉迷于肤浅的娱乐,并平息激情引起的骚动,用一种最值得灵魂深思的对象来充实灵魂,给灵魂提供一种有益的养料。”作者笔下的每一件植物,似乎都成了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漫步在字里行间,仿佛回到了古时候的那一个个小庭院、一条条深幽小巷、一舍舍桥头人家,欣赏蝴蝶飞舞、蜜蜂萦绕,此时,耳边传来“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闲花插满头”的低吟声,不必抬头,茉莉那沁人心脾的香味已入人心。

轻衫醉看植物园——读《古典植物园》有感
公共基础系党支部 郑晓霞

“江南的春天,是从开满紫云英的田野醒来的。多年以前,我和小伙伴去田野里玩耍,翻过山头,眼前出现一大片紫红色的花田,在太阳底下熠熠发光……”翻开厚厚的《古典植物园》,迎面第一段话就是这么优美,乡村的清新气息也迎面扑来,我一下子兴趣盎然,并且有点神情恍惚:这确定不是写我吗?随着阅读的深入,四季美卷也徐徐展开。

《古典植物园》真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世界啊,一个个鲜活学识,伴着彩色与温情。作者在东西方杂学间,勾勒出无数古木、花草。对于不同植物的打量,勤考据、重勾连,多感悟。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春辑、夏辑,秋辑,冬辑,展示了42种古典植物,每种植物用一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的写法都力求变化,辞章含着温情又不夸饰,看似是对各类植物的注疏,实则有诗学、民俗学、植物学的心得,通篇文字处于学者笔记与作者随笔之间。我最喜欢春辑中的“紫云英”、夏辑中的“凌霄”、秋辑中的“菱角”、冬辑中的“悬铃木”。

品读本书春辑第一篇,才蓦然发现刻在我童年记忆里的、老家口中的“花草”,竟有个高大上的学名“紫云英”!书中引经据典细说紫云英之得名,并展示春天的紫云英:“沽得梅花三白酒,轻衫醉卧紫荷田 。”而在我童年记忆里,初冬时分,父母把紫云英种子播在水田,早春便有了一片片的紫色花海,美得摄人心魄,至今还盛开在我快乐童年里。母亲总在紫云英刚开花时,让我去采摘鲜嫩紫云英煮来吃,我的味蕾里还留着记忆。父亲总在紫云英开放得最灿烂时刻,牵来水牛、带上铁犁,把整片紫云英花海犁翻并覆盖进泥土里,我心疼不已,父亲却说:“这花草,是用来肥田的,能使稻谷丰收。”

夏辑中的“凌霄”,最是丰富多彩,展现各种各样情怀,让我大开眼界。“满地凌霄花不扫,我来六月听鸣蝉”,牵出了我年少时的倔强。当蝉鸣声一阵阵在夏日午后响起之时,我痛苦地发现,我被县城高中录取却无钱就读,而且像夏蝉般聒噪的是,媒人说镇里最有钱人家的小儿子看中了我……而当时年少的我,倔强地决不做“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那依附托寄的凌霄花,最后在父母与自己的竭尽全力下,如愿就读了高中。如今的我,特别欣赏“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那谦逊低调的凌霄花;最爱《老学庵笔记》中“无所因附而特起,岁久遂成大树”那独立挺拔的凌霄树。

“单个菱株浮于水面,是非常美丽的一幅图案”,是秋辑“菱角”中的文字,本节让我探寻了历史悠远、意蕴深厚的菱角,知晓了菱花与铜镜的典故,感受了“菱歌不厌长”的深情浪漫,更是唤醒了我那一段年少时光,那在“水八仙”中度过、菱角中穿梭的日子:在江南老家,在老家屋后辽阔的浅湖里,那抬头摘菱角、低头摸河蚌,那在水中如泥鳅般钻来钻去的小孩中,肯定有我一个。最是书中陆游诗句“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瞬间引发了我淡淡乡愁:年少离家老大回,兴趣无改鬓毛衰,何时乘车归故里,再采菱角一大堆啊……

当读到冬辑中的“悬铃木,欣赏一棵冬天的树”时,我脑海里立即闪现今年三月,在广州市龙溪大道南邂逅的黄风铃花,齐刷刷鲜艳怒放,那是两条让人惊艳的纯黄色溪流,在公路两旁灿烂流动,美不胜收……然而,当我认真读完本节悬铃木的介绍后,不禁哑然失笑:此“铃”非彼“铃”也。但我想,植物的精神是相同的,都是人类的好朋友,与人类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南京城里的满城悬铃木,“高大挺拔,干净整齐,就像护卫队一样守卫在马路两旁”;而广州市三月里那绚丽黄风铃花,如悬挂的铃铛,提醒人们时不我待、敢为人先,它迎风摇曳、动感飘逸的灵动模样,像极了年青时尚的广州市,也像极了务实拼搏与浪漫潇洒共存的广州人。

合上《古典植物园》,回味着这寻常草木背后的自然与人文之美,似乎行走在天然氧吧,养身;细看书中古典植物图,欣赏身边的郁郁葱葱,养眼;品读古典植物中的文学、历史、艺术、审美,满足了我对植物的所有期待,让我畅游诗意的植物世界,养心。我似乎进行了一场与植物的交流、与古人的对话、与名家的谈心、与年少自己的穿越。朋友,如果你也能忙里偷闲,那就像我,在绿荫下、在清风里,轻衫醉看植物世界吧,并与身边植物交流,让春夏秋冬四季的你,卸下生活的疲惫与岁月的负累,与诗意植物干杯。

古诗文里的植物——《古典植物园》读后感
行政第一党支部 李昕

《古典植物园》是一本介绍植物的书,共42篇文章,涵盖国槐、梧桐、菱角、红蓼、菱角、莼菜、爬山虎等40余种常见植物,可以多识草木之名,很适合喜欢植物园林的读者。在书后,作者不吝分享其在撰写这些文章时所使用的古代植物图谱材料,多为中国与日本著作。每种图谱下不仅有绘者与内容简介,亦配有精美插图,大有书目提要之意,用心之安排。

作者将自己的文学专业与对植物和大自然的热爱结合起来,以常见植物为考察对象,在东西文化和经史子集间广泛搜罗各类材料,内容涵盖文学、历史、艺术、博物、本草、民俗、文明交流史,辅以100多幅精美细腻的古代名家手绘,呈现出一个妙趣横生、古典诗意的植物世界。书写的是作者生命中那些珍贵的人和事,承载着作者个人的生命体验。诚如作者所言:“如果你遇见一株古槐,不妨停下脚步,抬起头来看看它的枝干和树叶。或者伸出手,触摸它历经风霜后龟裂的树皮,想象它从一枚种子长成一株参天古木的生命历程,也想一想那些与槐树有关的历史故事。” 

文学自古有着抒情的传统,从2000多年前的《诗经》和《楚辞》开始,植物就是我们托物言志、表情达意的载体。本书不仅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还具有学术性,能够纠正不少现在依然流行的错误。比如书中考证《诗经》里的“苕之华”不是凌霄花而是鼠尾草,考证茉莉花的传入时间并非在西晋而是在南宋。对于这样一本大众科普性质的读物来说,这种考据精神尤为难得。 

时节里的植物,则蕴含了有趣的民俗与生活情味,它们并非孤立地生长在丛林、田野、江岸,而是在人的世界里。比如荠菜,三月初三,许多地方都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我的家乡江苏一带除了日常喜吃荠菜外,三月三也流行簪荠菜花,以驱虫清目。五月端阳,南宋时有以栀子花插瓶的习俗,端午为人们熟知的植物乃艾草、菖蒲、石榴,可曾想栀子花也是端午重要的节令花卉。 

《古典植物园》让植物从文学中醒来,把古诗文里的植物重新唤醒了,让我们对这些植物的外观和内涵都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从一粒种子开始——《古典植物园:传统文化中的草木之美》读后感
行政第二党支部 詹敏华

炎炎夏日里,一本“中国好书”让我寻觅到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的草木天地之中的清欢。

从唤醒江南春天的紫云英开始,我跟随作者对寻常草木的古今探究、东西对比、非一般的科普手绘图谱以及生活感悟,认识了春天里的小巢莱、与“河豚”同煮的蒌蒿、高大古老的香樟、象征兄弟友爱的紫荆、能为藏书辟蠹的芸香、老树不知岁时的国槐、蓝印花布的蓼蓝、秋季收获的江南“水八仙”中的菱角、赛蚌珠圆的芡实……欣赏了冬天的悬铃木以及只在我国幸存的活化石水杉等自然风物,感知着草木生命力的顽强与生生不息,体会着古木、花草中蕴藏的深远的文化启思。

汤欢老师的《古典植物园:传统文化中的草木之美》向我们展示了草木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自然知识、文学历史知识与美学艺术等。古典植物园里的草木,可食用、可药用、可观赏、可寄情言志、可做栋梁之材。

家中孩童见我读得津津有味,也凑近共读,他被书中精美的草木插画吸引,不禁问道:“这是什么花?”花城,我们生活的城市,一年四季皆可赏花,花草树木给予我们的不仅有美的享受,更有深厚的文化滋养。“草木不言,却可寄托情思。”我想,等小孩长大些识字后捧起此书阅读时,他或许还会记得今年母亲节我们一同种下的牵牛花种子,以及在父亲节目睹第一朵牵牛花绽放时的喜悦;也会想起他祖籍地乡道两旁的水杉,原来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古老孑遗植物。

草木萌芽,滋养天地。一粒种子从种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到成长为一株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的生命历程,一直在给予我们无限的滋养。孙郁先生在序中写道:“在大千世界面前,我们当学会谦卑,拒绝人类至上,才会与万物和谐相处。”我们也应为孩子种下热爱自然、传承传统文化、探究知识的种子,告诉孩子草木是我们的好朋友,要带着孩子认识自然、赞美草木,要将敬畏自然、爱护草木、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代代传递下去。

《古典植物园》读后感
智能控制系党支部 唐宝红

暑假期间,有空读完了《古典植物园》一书。这本书将植物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大自然里缤纷多姿的花木,不仅是我们衣食和医药的来源,同时也被赋予特殊的象征寓意和情感寄托。它们所承载的是我们的民族记忆,是我们文学、历史、艺术与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植物与吃食、岁时、民俗、文明交流史、地理气候变迁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由植物串联起来的,是一个包罗万象、精彩纷呈的世界。这就是这本书所要呈现给读者的,也是它与其他植物文化类写作最大的区别。

这本书是以植物为线索的文化钩沉,但并不只是介绍与植物有关的各类自然或人文知识,更是重在讲述植物背后动人的人物和故事,其中也包括作者汤欢自己的生命体验。例如蒌蒿讲的是苏轼和他的友人巢元修;而荠菜写到了农历三月初三,母亲拿荠菜煮鸡蛋的幼时记忆。一些文章则重在解决古典文学中与植物相关的具体问题,例如《诗经•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中的“绿竹”并非绿色的竹子,而是荩草和萹蓄。本书引用大量文献,力图为读者提供翔实可靠的参考。在配图时,使用了古人手绘图谱,以符合这本书的典雅气质。

作者汤欢从与他有关联的植物写起,将诗词、民俗、传说信手拈来,一个串到另一个,轻松自在,常常串起植物背后的许多故事。我以前特别不喜欢看引经据典的文章,用引用来解释引用,总感觉阅读的连贯性被打断,但是这本《古典植物园》读起来却丝毫没有停滞感,因为会一直好奇,下一个与植物相关联的故事是什么。古人喜欢借着植物抒发情感,有些耳熟能详,如柳寄别情、合欢喻夫妻之情,可还有好多植物古今寓意差别很大,这本书几乎就是个合集,想了解的都能了解到。

对我而言,更有益的是,作者汤欢已经考据了很多《诗经》里的植物,比如棠棣、棣棠、唐棣……书中专有一篇梳理了这三者从古至今,从中国到日本再回到中国的变化,读完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书里用了不少细井徇的《诗经名物图解》,作为插图,现在很多看诗经植物的人都把《诗经名物图解》当成了图鉴,其实里面还有不少植物的定种是值得再商榷的,汤欢书里也指出几处,这点真的很难得。

《古典植物园》还有一点很难得,每写一种植物,汤欢都是从自身与这种植物的关联性写起,能看出作者是一个真喜欢植物的人呀。不少植物能让他联系起故乡与家人,比如他写到的金银花、栀子花、苦楝花等,同为南方人,有些片段似曾相识,读的时候也想起了我的家乡和亲人。

点滴草木情,贯通古今事
绿色城建系党支部 郑正伍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植物大概就是用以食用、观赏等,这只是对于植物了解甚少,缺乏认识。其实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远非如此。植物与人类密不可分,可以说植物是我们的生活之本,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其密不可分,也正是如此植物与我们发生着很多美丽的故事,积累沉淀成独特的植物文化。有趣的植物文化,如何让大众所知晓,读了《古典植物园》一书深受感触。

《古典植物园》一书,让我们认识丰富多彩的植物,也让我们欣赏文学、历史、艺术之美。文学与植物科学结合,融情于植物,文中有诗,有趣的文化故事,为严谨的植物知识添彩,为我们认识植物之美打开了新的大门。

书中介绍植物,大多以日常生活为开端,引导读者从生活小事开始,拉近读者距离,激发读书兴趣。这让我想起我在《植物识别》课程教学的过程。初任此门课时,我总是急于将灌输植物知识,格式单一而严谨的植物描述让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教学效果欠佳。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改变了教学方法,不急于知识灌输,学习过程中引入日常植物趣闻,激发学习兴趣,比如说在介绍紫薇这种植物时,我会从它的别名“怕痒树”入手,讲解植物别名的由来和树木“怕痒”的现象,带领学生亲自体会这一有趣的现象,于是效果很好,同学们不仅记住了植物,也会将此有趣的现象告诉其他人,周边的同学也都知道了,知识得以传播。

探索植物背后故事,传播经典文化。此书作者通过参考大量古籍文献,追踪植物由来,引经据典,弘扬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经典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发展底蕴和骄傲,如何将我们伟大的文明传承、经典文化传播?作者此法值得学习,以文学和科学不同领域的交叉,搭建古代与现代沟通的桥梁,让文化延续传播。记得在教我家小孩古诗《江南》时,一次偶然机会路过莲花池,于是向他解释了什么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从此以后,小孩对这首诗记忆深刻,不但把古诗记下了,也将植物记下了。也许将此法在教学中应用起来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诉说草木之美传递祖辈之情——读《古典植物园》有感
公共基础系党支部 高玲

我对花花草草最初的认知是从小在乡下看着外祖父侍弄他院子里花花草草而来,虽他已离开我长达二十多年,但他告诉我“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忍冬清馥蔷薇酽,薰满千村万落香”,这些花花草草仍旧刻画在脑海里,让我一点点地传递给现已三岁的小儿。这小小人儿每每经过茉莉花旁,都会和我说“妈妈这是你最喜欢的花,我要闻一闻。”趁着小儿熟睡后,翻开《古典植物园》,此书让我充实了植物背后的文化底蕴,满足了植物科普与人文艺术相结合的美好想象,最让我动容的不仅仅是书中春夏秋冬40余种花草树木,更是作者一往情深地阐述着生命中那些珍贵的人和事。随着作者的笔触也勾起了我童年的美好回忆,对于身边常见的花花草草,我们看世界就会多一个角度。尤其可对孩子继续诉说的草木之美,传承祖辈之情。

外祖父最爱的忍冬,爸妈常常挂在嘴边的车前草都在书中出现了,瞬间让我倍感亲切。《忍冬/金银花,旧时光与敦煌壁画》这篇文章描述中,作者的妈妈知道作者喜欢金银花,五一时提前采回来插上,作者回家一推开房门,就发现桌上已经摆好了一瓶金银花,这金银花里藏着深深的母爱。作者还借由籍车前草和葎草两味中药,将乡愁流露于笔端,只因小时候患病住院的时候,父亲带着他四处寻医问药,风雨不辍给作者煎药、送药,这段难忘的经历同样也令读到它的人为之动容。忍冬,凌冬不凋,爱的表达及传递也是如此。

小时候每次暑假回到外祖父家,他都会拿出许多坏掉的水果,甚至有融化的糖果及巧克力,只因外孙女肯定喜欢,他舍不得吃。外祖母是一个无辣不欢的湖南老太太,却要特意把锅子刷上五遍十遍,三个人煮八个菜,各个看似清淡却仍略带辣味,只因常年煮辣的锅子带着刷不掉的辣味。如今这些都不会再有了,但是会有与小儿一起种下的满墙满院的忍冬、朝天椒及紫苏叶,我知道,这份爱随着这些花花草草在延续。

今年是吴良镛先生百岁诞辰之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国匠吴良镛》一书,以记录吴良镛先生在教育领域、建筑领域、学术领域和文化艺术领域的诸多成就和贡献,希望“融汇老成者的智慧,启迪新生力量的成长”,学习和传承吴良镛先生匠人营国的精神。暑假期间,偶有拾书而读。吴良镛先生“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令我惊叹不止。

在建筑界,吴良镛先生是难得的思想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学术影响。他主持改造的菊儿胡同项目获得“世界人居奖”,他是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有机更新理论、人居环境科学,提出“积极保护 整体创造”理念,为中国与世界人居环境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一名教师,吴良镛先生终身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以治学严谨著称,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精神、学习成果严格把关。他强调学习的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强调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作为一名建筑师,吴良镛先生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区域研究、人居环境科学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就已成为我国建筑界和城市规划界的领军人物。他追求理工与人文相结合、科技与技术相结合,主持设计了北京图书馆新馆、曲阜孔子研究院、南通博物苑新展馆、中央美术学院及其附属中学新校园、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等,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中而新”之路。

作为一名学者,吴良镛先生学术视野开阔,始终走在时代的前面。他的学术研究领域既广博又专深,涉猎广泛、文理兼通。同时,他也一直为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而奔走呼号,为城市规划建言献策,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一名学者的社会责任、使命感和良知。

作为一名艺术家,吴良镛先生创作了大量雅俗共赏的书画作品,这不仅为他倡导的人居意境奠定了良好的美学基础,也充分体现了他“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的人生志趣。

纵观吴良镛先生的百科人生,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学者“以学术立身,以育人为乐,为理想而笃行,为信仰而奋斗”的家国情怀和严谨笃实的科学态度。吴良镛先生的学术理论成果和匠人营国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鼓舞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涵养人文情怀弘扬工匠精神
公共基础系党支部 杨陈乔

《国匠吴良镛》一书,记录了吴良镛先生在教育领取、建筑领域、学术领域和文化艺术领域的诸多成就和贡献,呈现了吴良镛先生的工匠精神。吴良镛先生的事迹让我进一步理解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仅需要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更需要心系苍生,放眼天下的人文情怀。

以人文情怀书写灼灼匠心。很多人选择职业只关心是否能在未来社会“吃香”,行业基础是否厚实以便于搭上时代“顺风车”,倘若时势有变就得犹豫不定,导致耗费不少时光。而吴良镛先生能初心未改,笃定前行。出生于战乱年代的他,亲眼目睹了中国老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他毅然决心日后要以一生努力实现老百姓的安居乐业的夙愿。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种胸襟体现了吴良镛先生爱国担当,是一种心怀天下的人文关切。

以人文情怀锤炼过硬匠行。每一个大国工匠的称号背后,都是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追求将一件事做到极致而造就的。吴先生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家居”为自己的座右铭,以“匠人营国”为自己毕生追求的崇高理想,创建人居环境科学,并成功开展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主持改造的菊儿胡同项目获得“世界人居奖”。可见,让人文情怀注入职业信仰,匠人才能孜孜不倦深耕前行,练就行业卓越。

以人文情怀铸造时代匠魂。匠人之作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是离不开人文情怀,脱离了情感,作品的价值永远只能停留在技法和材质的层面。吴良镛先生践行“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在吴良镛心中,创造良好的、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是他一生不变的理想。吴良镛曾说过,“一个真正的建筑大师,不是看他是否设计出了像埃菲尔铁塔一样流传百世的经典建筑,而是看他是否能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能不为功名所驱使,始终不渝地坚守为人民造福的情怀实属不易,时代需要这样的匠魂。

吴良镛先生身上这份深厚的爱国担当、以人为本,淡泊名利的人文情怀深深触动了我内心。

你知道太空旅馆或者太空城要建立在什么地方,才可以既能欣赏到地球全貌,又可以近距离地欣赏月球呢?你知道在月球上建立一个旅游站,盖房子最好是用什么材料呢?这些都在《太空旅游》书中有详细介绍。

这本《太空旅行》是一本非常有“有趣”的书,书中非常细致地为我们介绍了如何去太空旅游,包括了技术问题和技术经济问题,本书关于太空旅游运行方面的描述也很有趣,因为他建立在技术和数据的基础上,很专业也很接地气,就像是一个旅行攻略。但是我觉得最能突出它“有趣”的就是书中每一处都思考细致,每一旅行环节都能调动起我的好奇心,跟着作者的太空旅行,星辰大海等着你。

书中介绍太空旅馆或者太空城的选址要建在高于地球同步轨道的赤道圆轨道上,因为如果在同步轨道上游客只能看到地球的一部分。当然,最好是建立在拉格朗日L1点的位置,相当于拥有一个全景房。书中更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分析了月面旅游的选址,提出了从月壤中提取燃料的方法,而用矿渣制成的月壤砖是月球上盖房子的理想建材,还有一章专门讨论了月球旅店的建设,事无巨细都考虑到了,包括能源、安全、辐射屏蔽、生物循环系统、月地通信和蔬菜水果的种植等。

读完这本书,我闭上眼睛,仔细回味那些细节,总会忍不住想象自己身在宇宙当中,在太空旅馆中看着行星飞过,在星河当中看着伟大的蓝白色地球。然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人类的聪慧,从对宇宙的一无所知到太空旅游项目的发展和探索如火如荼,相信距离普通人的太空旅游、前往月球旅游的梦想将会成为现实!《太空旅游》这本书已经提前给我们做好了攻略,相信星辰大海就在不远的未来等着我们。

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华南路162号 
联系电话:020-83781061 招生电话:020-83781062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22659号 
版权所有 © 2016-2017 www.gzgyjx.cn.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信息中心.
回到顶部按钮
Powered by YXcms 2012-2014 yxms.net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