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您当前的浏览器类型未能正确识别,如出现网站显示错位,请更换常用浏览器!
学院微信公众号
中国禁毒公众号
广东禁毒公众号
“书和远方”读书活动 | 2024年1月优秀读后感
稿件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24-02-20   点击量:1179   发布部门:党委办公室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2024年1月的“书和远方”读书活动中,学院共有4篇读书心得被择优刊登在“广州日报”APP和“新花城”APP。其中,公共基础系党支部谌淼轩《春节的馈赠》被广州机关建设评为优秀来稿。

下面,一起跟随4位老师的笔触,品味书香人生的感悟吧。

《春节简史》

春节的馈赠

公共基础系党支部 谌淼轩

春节,对于每一位华夏儿女而言,不仅只是简单的节日符号,更是我们向亲朋好友传递和寄托情感的重要纽带,蕴含了我们对下一年红红火火美好生活的期许。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孩子们大声地吟唱着语文课本里腊八童谣的经典句段。那天恰逢腊八,《春节简史》中国红喜庆的封面一下子吸引了我,我便开始阅读。我原来理解的春节是腊月末和正月初这几天的时间,但读《春节简史》后,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广义的春节是跨越冬至、腊八、除夕、元宵节等多个节点,包括期间的所有庆祝活动,每一个节点都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

最喜欢书本“除夕——临界于新旧交替”的一章。书中写到:除夕一到,仿佛是心灵最柔软处受到触动,仿佛从幽深之处听到亲切而神圣的一声召唤:回家过年噢!仿佛童年在村口玩耍时忽听母亲的呼唤,仿佛千里回村看到袅袅炊烟,仿佛不远处有弦索与锣鼓的交响。这不正是我一直寻找的童年年味吗?这不正是我一直期盼的万家灯火下的阖家团圆吗?读到此处,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对于异乡漂泊的游子而言,因为工作或求学,我们被迫与家乡亲人分散疏离,一年半载甚至更久。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家乡过春节了,爸妈每年从家乡寄来的腊味让我感受到浓浓的爱意和关怀,但内心尚有遗憾。今年不想让“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失落在心头重演,于是早早抢好回家的火车票。我无比激动,孩子们也欢欣雀跃。

书本的第九章讲的是春节是没有国界的节日,这让我感触颇深。春节能够在异国生根开花,对中国人来说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孔子、汉字、筷子、中餐等汉文化出现在国际视野,发扬光大,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与不朽,也让人期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光芒。


《粤菜记》

舌尖上的美食文化

行政第一党支部  李佳美

我是在夜晚时分翻看的《粤菜记》,从翻开书的那一刻我就后悔了,烧鸽、白切鸡、叉烧、烧鹅、流沙包、鱼虾等充满视觉冲击的美食图片呈现,看得我直咽口水,不自觉地就拿起了手机猛点了一份潮汕砂锅粥加卤味外卖。看着那些图片、文字记录的和粤菜有关的故事,肚子不知怎的就饿了,一边饿着肚子看美食书,一边等待着美食的到来,着实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作者盛慧说:“外地人爱上粤菜,大抵会从一只烧鹅开始。”是的,广东的烧腊店真的太多了,街头小巷满大街到处有,生意好到爆。我们学校附近有不少的美食小店,据我观察,生意最好的好像也是烧腊店,隔着透明的玻璃,可以看到油光闪亮的枣红色烧鹅、焦糖色的叉烧、芝麻皮的烧肉、淡黄色的白切鸡,锅里沸腾着的卤水,配着小餐还有例汤,真真让人口水直流,每次一到午餐时间,总是排着长队,足见其美味。盛慧在书中讲述各种特色美食之时,既能将每一处的特色料理方法娓娓道来道来,还不时会抛出一两个流传于民间的掌故,让读者在感受美食的色香味之时,也能增进对广东地区的风土人情的了解。比如前面说的烧鹅,原来是南宋时厨师随幼帝逃到南方,南方没有做烧鸭的“砚鸭”,但是南方本地鹅多,南人也更喜欢吃鹅,于是烧鸭变成了烧鹅这道美食,再后来就有了“北有烧鸭,南有烧鹅”的说法。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热爱美食的人,每去一个城市旅行首要的便是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上周也是为了吃上一碗正宗的螺狮粉特意安排了一次柳州之行,但是在阅读《粤菜记》的时候,我却产生了怀疑,我真的热爱美食吗?毕竟,让我在吃了美食之后去说出和美食相关的历史或者故事,我说不出;让我吃了美食之后说出美食所包含的各种材料,我也不清楚,我脑海里匮乏地只有两个形容词“好吃”“非常好吃”。

通过盛慧的这本书,我明白了我对美食的喜爱,很肤浅,我只是喜欢吃却并不懂吃,真正会吃的人,必须了解到曾经吃过的那些味道背后,美味从何而来,与文化、地理等又有何相关,饮食绝不仅仅是果腹之举,吃的更应该是文化认同与情感所在,作为一名广东人,《粤菜记》这本书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食中识世——读《粤菜记》有感

行政第一党支部  谢宛桐

食物,是充饥的介质?是味蕾的刺激?还是故事的延展?在我看来,它更是一种历史、文化、情感的载体。当我翻开《粤菜记》这本书时,我仿佛被带到了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

美食的具象化,是我对这本书的首要印象。“肥瘦相间的叉烧,浓稠的蜜汁滴落下来,凝结成珠,悬而不落,如一颗颗小小的琥珀……”读到这儿,有没有和我一样流口水的朋友?从粤式烧腊到家常小炒,作者对美食的描写细腻精致,语言形容格外动人,文字清丽隽永,仿佛阅读只言片语,食物就能涌现眼前。作者用他巧夺天工的“妙笔”将每一道菜从“味道”演绎至“含义”,神乎其技般将菜肴的酸甜苦辣转化为文学作品的饕餮盛宴。感谢作者,那些我遗忘的味道,形容不出的滋味,都在我脑海集体复活。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可以想象出那些烹饪的场景和人们围坐一桌的相谈甚欢的人间烟火气,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粤菜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传统与创新的平衡处理。作者不仅介绍了传统的广府菜、潮州菜、客家菜,也没有忽视新派粤菜的创新和尝试。这种平衡使得整本书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活力和时代感。除此以外,书中还深入到粤菜行业的背后,展现了其发展与变迁。这里面有传统的坚守,也有创新的尝试;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每一章节都像是一个小窗口,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行业的真实面貌。

更令人感动的是,《粤菜记》所流露出的烟火温情和人世冷暖。曾经有人说过“乡音、美食、建筑是最容易引发乡愁的元素”。确实呀,谁不怀念妈妈烧的一手好菜,长辈临行前送上的自制小吃。阅读本书便能发现它不是一本普通的美食菜肴绘本,更多的是呈现菜式背后的家常小事、敢为人先岭南人的创新开拓奋斗事迹、跌宕起伏的世间百态。在作者的笔下,每一道菜都仿佛有了生命,既有对“大菜”的敬仰,也有对小吃的热爱。每一道菜,不仅仅是食材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寄托、文化的传承和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纽带。

如果你也想品味一番粤菜的性情与趣味及其背后的世间百味,不妨一同品味此书,酣畅淋漓一番。


美食之旅与故乡情怀

行政第五党支部  钟洁霞

《粤菜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盛慧的深入探讨,将粤菜呈现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这篇报告文学不仅仅是一份对美食的记录,更是对岭南文化、历史以及人性的深刻思考。

书中以其丰富的篇章和生动的描写,将粤菜的丰富多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关于粤菜的精彩盛宴。作品中对经典的广府菜、潮州菜、客家菜以及新派粤菜的翔实描述,不仅满足了美食爱好者对于各式菜肴的好奇心,更向读者展示了粤菜这一独特烹饪传统的深厚底蕴和历史演变。将每一种菜式都生动而细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无论是烧味与腊味中的鹅肉香、白切鸡的百味、还是客家鸡的咸鲜合一,每一道菜式都被赋予了独特的个性和味道。同时,作品也不仅关注了传统的大菜,还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小吃的美味,将粤菜的全景呈现得丰富而多彩。这样的描写不仅是对粤菜的美食探索,更是对粤菜深厚文化传统的还原。从传统的广府菜到新派粤菜,每一次变革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使得粤菜成为一门独特而丰富的烹饪艺术。其次,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将粤菜与文化、历史相结合,使作品既富有文学性,又充满历史感。通过对美食的描绘,作者不仅呈现了岭南地区丰富的风土人情,还让读者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深意。这种细腻入微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岭南地域,感受到了那一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对粤菜烹饪过程的生动描写以及对每一道菜式的细致剖析,让读者仿佛亲临现场。作者通过细节的展现,不仅展示了对美食的热爱,也传递了一种对传统烹饪技艺的敬仰。这种对厨师和美食爱好者传承的认可,使得作品不仅仅是一本美食书,更是一座关于岭南美食文化的博物馆。

在《粤菜记》中,美食不仅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段时光的回忆,一种对故乡的眷恋。作品通过作者的笔触,将美食与家乡紧密相连,呈现了“美食深处是故乡”的深情寄托。这不仅是一本关于美食的书籍,更是一次感受岭南文化魅力的心灵之旅。在读过之后,对粤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岭南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本书既是一份对美食的热情记录,也是一次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探索。粤菜的丰富多彩在作者的笔下得以绽放,读者在品味美味的同时,也品味到了粤菜背后丰富的文化底蕴。


“书和远方”2月书单

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华南路162号 
联系电话:020-83781061 招生电话:020-83781062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22659号 
版权所有 © 2016-2025 www.gzgyjx.cn.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信息中心.
回到顶部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