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厚植工匠精神,技能成才书写辉煌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2020年11月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2022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举行,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学院紧紧围绕“对接智慧城市建设,服务公用事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以技能工匠大师为引领,共促产教融合,与行业企业共建6个大师工作室。举办致敬“大国工匠”,涵养“工匠精神”系列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工匠精神进校园主题班会课受众学生达59400人。每学期均通过广播进行工匠精神的传播,工匠精神节目广播单87项,参与人数共计11387次。开展工匠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共8次,参与人数共计26000人。开展工匠精神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共35次,参与人数共计6274人次。每学期对全校学生开展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近三年参与人数共计52200次。每学期面向全校学生开齐开足《工匠精神》课程,共开设52个班,参与1612个学生。举办7项匠心培育特色课堂,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中,学院杨华雄、周东、钟飞彬、董嘉伟、张镇伟、蔡佳霖、杨安、古堉林、幸国、梁熙雄等10位代表获评学院劳模工匠宣讲团成员。宣讲团成员共在校内校外开展宣讲讲座50余场,线上线下受众超过2万。学院联合72加行业企业高职中职院校,成立广州粤港澳大湾区公共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广州粤港澳大湾区公共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开启了政校协企主动融入《南沙方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序幕。2022年春季志愿服务社区,筑起疫情防控“红色防线”,共出动党员430余人次、支援70余个社区。2022年以来,学院党员100余人次,完成70余项“微心愿”,学院携手白云区果度新家庭农场共建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院成功入选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考核站点”。
(一)以技能工匠大师为引领,共促产教融合
一是与行业企业共建大师工作室6个,分别是岭南园林技能大师工作室、刘柏辰技能大师工作室、筑路工程机械大师工作室、土木工程大师工作室、新能源汽车技能大师工作室、非遗技艺大师工作室。深入贯彻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结合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行业、企业选拔生产、服务一线的优秀高技能工匠大师,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公关、技艺创新、技能推广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倡导和推广工匠精神。二是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英模精神,传承技艺,攻关技术。岭南园林技能大师工作室不断拓展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功能,开拓园艺项目职业技能竞赛操作技能培训项目,培养更多有扎实技能的学徒,培训的学生在全国技能大赛上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其中筑路工程大师工作室的《摊铺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就在杨胜辉大师指导下,师生深入企业一线施工现场,在经过多次试验,积累大量实践数据的基础上完成,获中国职业教育论文一等奖。由筑路工程机械大师及我院专业教师组建的团队合作开展并完成的《大型工程机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是目前广州市公共实训鉴定基地《众筹模式下的公共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其中课题之一,是广东省高速公路企业施工现状和国家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共同研究立项的,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范例。新能源汽车技能大师工作室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主编广东省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组织的《广东省汽车驾驶员职业标准》,编写广州市道路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培训考核题库及培训教材,开展汽车维修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题库建设,为公共交通行业人才培训与评价做出标准与导向,助力人才成为与行业发展。
(二)致敬“大国工匠”,涵养“工匠精神”活动精彩纷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学院高度重视制定《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工匠精神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在全校全年级各班级实施。
一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工匠精神进校园主题班会课受众学生达59400人,学生出勤率达100%,满意度达100%。班会主题分别有:《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点亮青春》,《技能成才人人出彩》,《居家战疫情,劳动促成长》、《技行天下,能创未来》、《每人都是钻石——争当校园技能之星》、《南粤匠心 梦想同行》、《我们的别样“偶像”——学习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二是学院每学期均通过广播进行工匠精神的传播,工匠精神节目广播单87项,参与人数共计11387次。通过广播传播无数大国工匠的执着、坚守,对工作和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让同学门学习大国工匠的“追求卓越”“执念细节”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毅力。三是工匠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多样化开展。学院开展工匠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共8次,参与人数共计26000人,主题涵盖劳动模范教育、大国工匠教育、弘扬技能竞赛精神等方面,分别是《激昂青春 飞扬追梦 ——2019年校园文化技能艺术节开幕式》《第四届宿舍文化节——技无止境,艺炫未来》《巧手匠心 投身技能报国开学主题教育活动》《传承工匠精神 凝聚报国力量》《为我院国赛选手打call!》《2021知行之星评选活动》《感念师恩,最美时光遇到您——致敬身边最美的劳动者活动》《爱劳动 迎世赛 学技能”主题活动》。系列活动形式多样,活动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青少年校园生活与学习为落脚点,融合德育教育工作计划,将工匠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开来。四是开展工匠精神特色活动。2019年5-6月开展了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寻找匠心方尊》,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最终要350名学生报名、组队,他们通过游戏化的层层关卡,最终认识劳动精神、领悟劳动精神、践行劳动精神。2019、2020、2021、2022年工匠精神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共开展35次,参与人数共计6274人次。我校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并长期为广州市文化馆、社区社工服务站等机构提供志愿服务。打造“人人都是志愿者”品牌活动,鼓励每一位学生发扬工匠精神,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一员。
(三)深耕“工匠精神”,立足课堂,培养新时代奋斗者
用劳模工匠精神筑牢新时代奋斗者理想信念根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为深耕“工匠精神”融入课堂,学院实现“三个课堂”常态化开展。一是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关于在全国技工院校开展2021 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活动的通知》、《关于在全国技工院校开展 2021 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活动的通知》、《关于在全国技工院校开展 2022 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活动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学院每学期对全校学生开展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内容包括;《立志技能报国 人人皆可成才》《红色基因代代传 技能成才报效祖国》《匠心筑就中国梦 继往开来薪火传》。近三年参与人数共计52200次。二是每学期面向全校学生开齐开足《工匠精神》课程,共开设52个班,参与1612个学生。内容包括: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谨求实。由思政课教师集体开展“一课三研”活动,对课程的目标、教材内容、课堂授课内容、教学资源包、考核评价等进行深度研究,立足将此课,讲授成为学生爱听、乐听、主动践行的课程。三是特色课堂,匠心培育。举办7项特色课堂活动,包括《巧手制作管道工艺品 丰富校园周末生活》《致敬抗疫英雄 编织美好生活——服务系师生参加非遗钩针编织系列活动》《融通公用共育未来 ——中国融通旅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冠名班纪实》《企业文化进校园 产教融合育工匠——广州市地铁物业校企合作冠名班首次宣讲会》《理财大师进课堂 助你树立理财观 ——学院服务系与中国建设银行越秀支行共建课程》《名企进校园 “邀”的就是你 ——中国石化销售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石油分公司入校宣讲》《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让专业建设与思政建设同向同行》,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工匠精神培育。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深挖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课程思政的元素库,推动“思政育人”与专业建设有机融合。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确保各门课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专业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四)一技走天下,技术能手为技能强国“添砖加瓦”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号召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学院每学期举办劳模工匠成长案例宣讲活动。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中,学院杨华雄、周东、钟飞彬、董嘉伟、张镇伟、蔡佳霖、杨安、古堉林、幸国、梁熙雄等10位代表获评学院劳模工匠宣讲团成员。宣讲团成员共在校内校外开展宣讲讲座50余场,线上线下受众超过2万。在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园艺项目银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顺利进入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国家集训队、获得第46届三进一选拔赛参赛机会的杨华雄和队友周东,在宣讲中讲述自己成长的过程,诠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受到宣讲团成员启发,学院智能控制产业系谢宇峰同学在“蓝桥杯”比赛中与有来自全国1600多所高校13万余名选手报名参赛对决,与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众多985、211大学及高职院校学生的比拼中发挥出色,排第92名,荣获三等奖。
(五)发扬工匠精神,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今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今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相继公布。
一是学院联合72加行业企业高职中职院校,成立广州粤港澳大湾区公共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广州粤港澳大湾区公共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开启了政校协企主动融入《南沙方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序幕。未来,集团将面向世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创新、技术与人才为抓手,致力于打造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公共交通职业教育品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技工教育与区域产业相融共生、同频共振,使集团真正成为大湾区交通产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快构建具有湾区特色和全国领先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南沙样本”持续蓄力。
二是社区志愿服务,筑起疫情防控“红色防线”2022年春季以来,广州历经多轮本土疫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学院党委“快”字当头、“稳”字为先,第一时间部署最新疫情防控措施,发出《致全体党员疫情防控倡议书》,号召学院党员亮出先锋本色,当好防疫“排头兵”。共出动党员430余人次、支援70余个社区。
三是践行初心使命,“穗好办”认领“微心愿”学院党委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不断推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学院党员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践行初心使命,积极在“穗好办”认领“微心愿”。2022年以来,学院党员100余人次,完成70余项“微心愿”,解决群众身边系列难点痛点问题。
四是学院携手白云区果度新家庭农场共建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广州市白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人民政府、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果度新家庭农场,签订四方框架合作协议,实现政、校、企合作共建“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打造融理论研究、政策宣传、科技推广、人才培养、技能培训、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的优质平台,共同为白云区乡村振兴建设、高质量发展、人才强国战略作出新贡献。学院信息文创产业系吴婧琳老师指导计算机广告制作专业的学生结合果度新家庭农场产出的黄皮、荔枝、番石榴等农产品的特点,精心设计了简约大方、精美时尚的礼盒包装,有力提升了品牌的识别度。同时,该系列文创作品还参加了学院2022届毕业设计展,受到《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社会媒体的报道。活动组委会为学院颁授“2022年果然不凡 白云缤纷水果助农狂欢季公益单位”称号,肯定学院对白云区乡村振兴工作的支持和贡献。
五是学院成功入选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考核站点”。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发布《关于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大数据技术)考核站点的公示》,全国共有62个单位获得资质,学院成功入选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大数据技术)考核站点,成为全国首批该项目考核站点之一。为保证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大数据专业技术等级考试顺利进行,学院将根据相关文件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要求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工作小组,建立质量管控相关制度。一是严把资格审查关,按照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大数据专业技术等级考试报考条件做好报名资质审查,收取资料,确保报考资质符合要求;二是严格题库使用管理,使用时按照规范进行随机抽题,做好保密工作;三是认真组织考前培训,对考评员、督导员、监考人员、技术保障人员、考务工作等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人人掌握考核评价的流程和要求;四是做好考前考场准备,按照评价考试落实场地准备配置相应设备;五是加强考核评价的过程管理,严格执行评价程序,全视频监控录像,严格考评;六是建立工作台账,做好资料留存归档,保存视频录像,整个认定全程留痕、可查可溯。此次获批成为首批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大数据技术)考核站点,是对学院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数字人才培育优质品牌的高度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