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日报》刊登学院世界技能大赛人才培养与训练基地建设专题报道。
《光明日报》报道截图
《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世赛基地筑匠心 技能沃土育英才》报道全文如下: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落下帷幕。学院师生参加六个赛项的角逐,最终取得1银1铜4优胜的优异成绩,四个世赛选拔项目选手全部入选第48届世赛国家集训队,充分彰显了学院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建设方面的显著成效。
学院选手李亚桦、吕兆昌(左)荣获园艺项目银牌
学院选手严梓维(右)荣获智能汽车软件开发(国赛精选)项目铜牌
优异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背后是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始终坚持高水平发展,聚焦学院优势项目,打造“世赛引领、金牌培育、辐射专业、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和训练基地的成果。
基地筑基:打造“标准+特色”育训高地
依托科教城建设项目,学院建成园艺、管道与制暖、水处理技术、电子技术等世界技能大赛人才培养与集训基地。以园艺项目基地为例,作为第45-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不仅配备先进设施设备,更创新性地将海绵城市科普、岭南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基地建设,成为广州市增城区海绵城市示范工程。
学院园艺项目中国集训基地
园艺项目集训基地兼具科普研学功能
优秀的选手,离不开科学的选拔与培养体系。基地建立“三级梯队”培养体系:新生通过技能测试、兴趣评估等环节,发掘有潜力的学员进入第三梯队;经过系统训练与考核,优秀者进入第二梯队,接受更复杂的技能学习;最终,顶尖选手进入第一梯队,冲刺各类重大赛事。同时,智慧管理平台的搭建,实现了人员管理、过程跟踪、效果评价等全流程智能化,打造“科学集训、智能评估”新模式,为技能人才成长筑牢根基。
学院精英技能人才培养路径
以赛赋能:构建“赛教改”良性循环
基地始终践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理念,将技能竞赛的先进理念、技术标准等精英式培训模式普及到职业教育大众化培训过程中,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全面提升学院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
近三年,学院师生荣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310项,在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等重大赛事中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中李华涛代表中国参加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获得铜牌,葛蓝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全媒体运营项目获得金牌,园艺项目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技能大赛银牌,智能汽车软件开发项目获得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铜牌。
李华涛荣获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铜牌
葛蓝荣获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全媒体运营项目金牌
学院高度重视大赛资源的转化应用,每年将各类赛项的规程、评分标准、技术标准等转化为专业课程资源,并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实现大赛与教学的有效衔接。
赛事资源反哺学院专业建设,促进芯片测试与应用等6个新专业开发,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等8个省市重特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学院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于2022年入选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第一阶段建设专业。技能竞赛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和契机,有效促进教师与行业对接、拓宽专业视域、促进全面发展。教科研成果丰硕,立项市级以上课题研究5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数十篇,成功申请技能竞赛相关专利2个。
开放共享:释放世赛资源辐射效能
基地不仅是育人阵地,更成为技能交流与社会服务的窗口。一方面,通过举办、参与国际邀请赛,积极开拓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砖国家的合作,拓宽国际视野。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资源开放与共享,建设世赛研学中心,开展职普融通活动,组织10余场科普活动惠及千余名中小学生;积极开展技能下乡,两年来开展2次相关技能培训惠及百余人;对口帮扶西部院校,为其他院校提供园艺师资培训,将世赛经验转化为推动技能普及、助力乡村振兴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强大力量。
从世赛奖牌的突破,到育人体系的完善,再到社会价值的延伸,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世赛集训基地正以匠心为笔、以技能为墨,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书写着“培育大国工匠、服务产业发展”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