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您当前的浏览器类型未能正确识别,如出现网站显示错位,请更换常用浏览器!
学院微信公众号
中国禁毒公众号
广东禁毒公众号
“书和远方”读书活动|2023年11月优秀读后感
稿件来源:政工处   发布日期:2023-12-06   点击量:1631   发布部门:校园文化中心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在2023年11月的“书和远方”读书活动中,学院共有8篇读书心得被择优刊登在“广州日报”APP和“新花城”APP。其中,行政第一党支部黎展强《<反时间管理>读后感》、行政第二党支部区晓丹《从“把计划改一下”到“把时间改一下”》和公共基础系党支部郑晓霞《岁月不语 天真以对》被广州机关建设评为优秀来稿。

下面,一起跟随8位老师的笔触,品味书香人生的感悟吧。

《反时间管理》

《反时间管理》读后感

行政第一党支部 黎展强

当我拿起《反时间管理》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着特别高的期望。毕竟,时间管理是一个已经被讨论过多次的课题,我以为这本书也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它打破了我对时间管理的固有认知,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时间与生活。

首先,作者瑞奇·诺顿提出了“反时间管理”的概念,这本身就非常引人入胜。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时间管理是为了更高效地利用时间,完成更多的任务。然而,瑞奇·诺顿却主张反思这种观念,他认为过度追求效率反而会让我们陷入时间的奴役,忽视了生活的其他重要方面。这一观点让我深感震撼,因为我自己已经陷入了这种境地,久久不能自拔。

其次,书中对于时间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结合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实用的方法。瑞奇·诺顿分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陷入的时间陷阱,比如社交媒体、无效会议等,他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帮助我们摆脱这些陷阱。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时间管理并非一味地追求高效,而是要有取有舍,把时间花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历。我发现,很多时候我确实是被时间牵着鼻子走,忙碌于各种琐碎的事务,却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曾经为了完成一项工作而熬夜,结果第二天精神状态不佳,影响了工作和生活的质量。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书中所说的“时间质量”的重要性。

此外,《反时间管理》还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时间管理上的误区。以前我总是追求“完美”,想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结果往往是疲于奔命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书中提倡的“80/20法则”让我意识到,只需要把80%的精力投入到20%的重要事情上,就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这种观念的转变让我倍感轻松,也让我更加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反时间管理》并非一味地否定传统时间管理观念。相反,它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作者提醒我们,要学会汲取传统时间管理中的精华部分,如制定计划、设定优先级等,同时摒弃那些过于机械、刻板的方法。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能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还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乐趣和满足感。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时常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历,反思自己在时间管理上的得失。我意识到,要想真正做到有效的时间管理,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平衡点。既要追求高效和成就,也要关注内心的需求和感受。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反时间管理》是一本让人耳目一新的好书。它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时间管理方式,还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实用指南,更是一本能引发人深思的哲学著作。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回顾书中的观点和方法,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

从“把计划改一下”到“把时间改一下”

行政第二党支部  区晓丹

一次在整理家中杂物时无意中发现自己小学时候的日记本,翻开第一页,歪歪扭扭的彩色字体写着“X月X日天气晴,我决定从今天开始每天写一小段日记,记载我的生活,希望能够大大提高我的写作水平!”往后几页,那个八九岁的我把上学、家里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一一写下来了,但翻到第八天写日记的时候,上面有一段理直气壮的话:“因为作业太多,没时间写日记,现在我把计划改一下,有时间就写日记,没时间就不写日记。”

这件童年小事现在翻出来看真的让人忍俊不禁,一方面为自己制定计划的不严谨而感到可笑,一方面又对自己从小三分钟热度难以跟着计划走的态度而掩面难堪。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做好计划”是人生的必修课,而做好计划之后,我们就要唤醒自己的执行力基因,铆起劲来紧跟计划走。因为对时间管理的一知半解,计划往往随着我当天应办事项不断涌入后被抛诸脑后,渐渐觉得计划无用,干脆也不写了,“计划”变成了“空话”,如此循环往复,有时候完不成计划甚至会懊恼和自责。

读完《反时间管理》之后我茅塞顿开:在任务清单上打勾,并不能让我们很好地掌握生活的节奏,传统的时间管理,也不能让我们真正把控时间。原来,我们越试图管理时间,越着急按计划走,就会发现生活越来越空虚,越没有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就像我每次完成计划任务的前一二项,加上其他琐碎随机的事情充斥着,一天也就结束了,计划根本赶不上变化。本书作者里奇·诺顿认为我们需要改变这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分清注意力的主次,用“反时间管理”的思路,重塑对时间的理解。

书中提到一个反其道而行的观点“让时间为我们工作”,认为最重要价值、最优先事项应该得到最大程度的关注,并且我们可以从这件事情的最终目的出发,而不是从需要进行的每一步的过程出发。“先筑城再修护城河”,联想到我计划写日记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不必要从买笔买好看的日记本,或是从计划每一天要写多少篇日记这样的保障工作做起,我可以在发生值得记录的事情后凝练成几句话记下来,有时候学习到适合引用的诗词句记下来再加一些自己的感想和分析,不需要深沉和有意义,即便是小打小闹,但一直在写和记录,也是在一步一脚印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书中同时也介绍了很多反时间管理的方法,如项目堆叠、专家招募等方法,我认为这些方法更适合我们工作中个人和团队在完成任务时采用,从另一个特别的角度提高效率,说不定有不一样的收获。

“人要积极改变,不要故步自封”,再次回想小时候写日记的事情,当我写出“现在我把计划改一下”,其实也可以看作是跳出传统时间管理思维的一个可爱的小举动,小学的我也会分清轻重缓急,明白写作业比较紧急,不必强制要求自己每天写日记,不知道为何长大后却在强行遵循制定的计划中迷失自己。

《反时间管理》这本书值得多次细细品味,不仅给我们带来了非传统思维的概念——“让时间为我们工作,让时间变得可控”,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传统的做法和思维可以被颠覆,从反转的角度思考或者尝试逆行,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方向和棒方法,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有“现在我把计划改一下”的勇气,踏出第一步,让时间翻转,创造出更多的时间。

停止管理时间 实现心中所想

行政第五党支部  张春芳

我们总是会感叹,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却一直没有时间去做。于是,市面上有很多管理时间的书籍,很多人读了但是并没有效果。而美国获奖作家里奇·诺顿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反时间管理》。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挖掘多元思维的实践方式和灵活的工作方式,弄清楚自己目前处于什么位置、想达到什么位置,以及如何利用时间翻转到达这个理想位置。

反时间管理告诉我们,人生应该以自己的梦想为中心构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们工作的目的是能够拥有幸福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工作获得收入是为了想去世界各地旅游,那我们就围绕这个目的,选择工作方式,比如我们可以找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相对自由的工作。

反时间管理的时间翻转就是直接把我们理想的生活方式带到我们眼前,然后我们再根据生活方式的需要去创业或者找自己适合的职业去创造收入来源。即先过理想的生活,再围绕生活找工作。

反时间管理让我们拥有一个开放式日程表,围绕自己梦想做任务;让你在结束工作时,感觉自己这一天过得很轻松,甚至发现,自己还有很多自由时间。反时间管理是自己控制自己的时间,自己创造自己的时间,自己拥有选择权。我们将从“我要”转变为“我是”,例如我要按时跑步,是让你处于过度准备状态,不立即行动,而我是一名跑步者,则让我们可以立即跑起来。反时间管理让我们停止等待,开始行动。反时间管理者是围绕自己的目标去寻找合适的实现方式,并学习将梦想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它让人们工作更高效,生活更自由。

让我们翻开《反时间管理》,立即付诸行动,学会创造时间,从而开启享受生活,最终实现完成工作的同时,仍然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实现心中所想。

《天真可抵岁月长》

岁月不语 天真以对

公共基础系党支部  郑晓霞

去年秋初,秋风高扬时分,我品读了季羡林的《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特别治愈。今年冬初,北风吹起的此刻,我再次遇见季老的著作《天真可抵岁月长》,不禁心生欢喜,犹如再次去季老家拜访,坐在季老身旁,静静地听他的人生回忆,温暖地感受他的人生智慧,豁然开朗于自己的思维方式。

品读此书,犹如品味岁月的茶,或温热、或寂寞、或坚韧、或豁达,而这每一份茶中,都溶进了一股天真的滋味。此书精选季老46篇经典篇章,透过朴素文字,我邂逅了自己童年“铁砂掌”般的天真;我闻到了岁月里“马缨花”般若有若无的花香;我听到了“雨敲铁皮屋顶”般的美妙声音; 我感悟了人生的“朗朗笑声”…… “我颇想有一个铁砂掌,信以为真,猛练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了,鲜血直流。知道自己与铁砂掌无缘,遂停止不练。”看着书中《我的童年》,我哑然失笑,原来学界泰斗季羡林的童年也是如此天真可爱,遂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是听完单田芳评书《三侠五义》后,我极力想要成为行侠仗义之人,便把自己名字由“小英”改为“小侠”,后来颇觉自己与侠客无缘,就在升高中前,又把自己名字改成同音的女性味的“晓霞”。不禁掩卷而思:人生的童年,也许就像一年四季中的春天,那份破土而出般的天真,似乎是与生俱来的。那么,历经世事沧桑之后,“天真”还能留住吗?

书内《马缨花》中写道:“等到脚步成为空谷足间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阴森凄苦的气氛……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书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就仿佛进入了古墓”——这古墓般的阴森院子,就是季老年轻时孤零零住了很长时间的地方,他白天和同学一起蓬蓬勃勃,晚上以院子里的马缨花来慰寂寥,他爱上了马缨花,并把马缨花当成知心朋友。读毕,我有身临其境之感。不禁掩卷而思:人生路上,很多事情无法掌控,时而阳光明媚云蒸霞蔚,时而漆黑一片疾风骤雨,只有天真思维的人,在历经世事沧桑之后,不但不怨天尤人,而且总能在艰难路途中,破困境而活,寻得独特的“马缨花香”,让“马缨花香”留驻心中,且永远怒放。

我特别喜欢季老的《听雨》,那份天真诗意,可以拿来主义用于我的生活。“雨敲铁皮屋顶”的声音,我曾听过,乃嘡嘡噪音,让人烦躁生厌,但在季老心中却是“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带给了他无量的喜悦,让他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我想,季老当年有如此感受,一者是他为辽阔原野上的麦苗能有雨水滋润而感到兴高采烈,他的慈悲心在为农民高兴;二者是因季老内心深处的那份天真情怀,即使居于铁皮屋顶的阳台小陋室,也恬然自得。不禁掩卷而思:一个天真的人,一个热爱世间万物的人,一个挣脱物欲裹挟、精神富足的人,应是“所见处皆诗意”吧。而我,于山重山复疑无路的近段时刻,不如拿来主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静静地坐看远处云起时的风景,静静地感受身边风吹过的声音,静静地等待藏在枝条内的花儿开……不也诗意?

我特别感慨书中之语:“我相信,一个在沧海中失掉了笑的人,决不能做任何事情。我也相信,一个曾经沧海又把笑找回来的人,却能胜任任何的艰巨。”不禁掩卷而思:萧瑟秋风扫落叶之后,因看到满地残叶堆积而感到悲凉吗?不如顺应自然随遇而安;凛冽北风呼啸而过,因看到长河冰封万里而感到绝望吗?君不见来年的春回大地、潺潺流水、草长莺飞?不如学习“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的季老,也在心中种下“天真”,这份天真,是尝尽百般滋味后的选择;是历尽千帆告别复杂后的简单;是对生活万般热爱并于沧海处找回来的笑声;是面对生活糊涂一点潇洒一点的智慧;是一边坦然接纳残缺一边欣然感受美好的诗意。

读毕《天真可抵岁月长》,我起身向季老致意:谢谢您,让“天真”走进了我心里,虽然岁月不语,依旧有风有雨有泥泞,但我将于阳光下,寻一抹静谧,凡事天真以对,在丰盈的精神世界里游弋。

“天真”的大智慧

行政第二党支部  魏其宏

提及季羡林先生,不禁使人想起“国宝”两字,因为他是国宝级的国学大师。说起国宝,又让我联想到国宝熊猫那憨态可掬、天真可爱的样子。不过有一本先生写的书还真能看出他的天真以及他“天真”的大智慧,这就是先生的散文集《天真可抵岁月长》。如先生所说:“用天真的眼光看人、看事、看世界,才有好奇,才得自在,才能抵挡岁月的漫长。”书中用干净朴素的文字,乐观天真的心境讲述了先生的人生境遇,以及生活琐事。先生的这份天真,不是孩童的单纯,更不是未经世事的特质,是一种拂去世事沧桑尘埃后发现真我的自在心态;是一种经历生活百态,尝尽人生五味后,返璞归真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回归心灵家园后,内心安然、心量广大的人生智慧。

先生的童年时期,饥寒交迫,他却说自己很幸运,“一生是靠运气,第一个运气就是我生下来是男孩”。他六岁时,离开父母,被膝下无子的叔父从乡村接到济南抚养。先生在《我的童年》一文里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童年时期“芝麻绿豆般的小事”,先生说这些身边琐事使他终生受用不尽。文中这样写道:“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童年的苦难没有让他自卑,反而使他坚强乐观,难能可贵的是他依旧保持那份天真纯朴的少年心。

先生在考上清华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后,开始了他的游学时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依然实现了人生逆袭。在德国,他学了德文、英文、阿拉伯文、巴利文、斯拉夫文、南斯拉夫文、俄文,以及“语法规则烦琐到匪夷所思程度”的梵文、濒临灭绝的吐火罗语。如此勤奋好学、天真纯朴的他,怎能不得到上苍的眷顾呢?他在德国遇到了对他倾囊相授的导师。他在《德国学习生活回忆》里这样写道:“他们对我从来没有想保留一手。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连想法和资料,对我都是公开的。”另外,还遇到一个和蔼善良的女房东。“我的女房东待我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离别时她痛哭失声。”从他的文字里我们看不出战争年代的冷酷无情,大多是和善和感恩。在他简朴的文字中,充满了悲悯、善良和爱。由此可见先生乐观大气、不失真性。这份天真是一种尝尽生活滋味后的坚持,是阅尽世间沧桑后的至真至纯。

所谓的“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无论古今,所见的风月虽是一样,却有不一样的情怀,不一样的心境。先生的天真,也是一种选择,一种境界。以“听雨”为例,宋代诗人蒋捷听出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而先生却听出了“翩翩欲仙”的境界。他在《听雨》一文中这样写道:“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慨了。”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在他眼里,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马缨花是他的“知心朋友”。先生的天真是一种取舍,一种对生活的真挚态度,是对岁月洗礼的坦然接受。正因为先生的这份乐观天真,面对命运的大风大浪,他闲庭信步,安然处之!

这一路走来,先生依旧保持那份天真,虽是脚踏黄沙满泥泞,归来依旧是当初那个少年郎。以天真的心境在纷扰的繁忙中得到一片清净。在漫长岁月的洗涤中自在安然,将生命活成一件赏心乐事。这种纯净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让我看到生活的美好和温暖。

《天真可抵岁月长》读后感

智能控制产业系党支部  张镜

《天真可抵岁月长》是一部令人深思的散文集,作者季羡林用他独特的笔触,不仅描绘了自己丰富而天真的人生经历,也向读者展示了他对生活、对人性、对岁月沉淀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核心主题是“天真”。季羡林的天真,并非单纯的无知,而是历经生活磨砺后选择回归内心的纯净,用简单的眼光看待世界。他的人生哲学是:人生最难得的清醒,便是告别复杂回归简单。只有用天真的眼光看人、看事、看世界,才能有好奇,得自在,抵挡岁月的漫长。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深深的哲理。例如,《我的童年》中,季羡林以平淡的笔触描绘出他艰难的童年,饥饿、挨打等种种苦难却并未让他怨天尤人,反而磨砺了他的意志,使他终生受益。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人生的挫折和磨难并非全然的坏事,它们可以塑造我们的性格,让我们更加坚韧和成熟。

又如《留学德国》一篇,季羡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在德国留学的种种辛酸与苦楚。然而,他并没有在苦难中沉沦,反而从中看到了生命的光芒:“虽然学习很紧张,但是我却像一条在山沟里的小溪流一样,自由自在地流淌着。”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让我深受感动。

这本书的文字干净朴素,却流露出深深的情感。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在岁月的长河中漫步,不断经历着生活的风雨和阳光。他的天真不是无知,而是对生活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尊重。他的天真让他在岁月中保持清醒,让他能够抵挡住生活的种种困扰和挫折。

总的来说,《天真可抵岁月长》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体会的作品。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季羡林的天真和纯粹,也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对世界的认知。我们应该学习季羡林的智慧和勇气,用天真的眼光看待世界,用简单的心态面对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岁月的长河中保持清醒,抵挡住生活的困扰和挫折。

岁月绵长 天真相伴

绿色城建产业系党支部  梁慧怡

在开启人生新的一个阶段之时,我正好也翻开了《天真可抵岁月长》这本书。书中精选了季老的四十六篇散文,他以浅显而生动的文字,向我们讲起了他九十多载的人生故事。书页介绍中说到季羡林先生一生“丰富和天真”,这份天真不是单纯,更不是无知,是一种尝尽世间沧桑后的至真至纯。

从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开始,用最轻松的言语讲着自己的艰苦的童年和求学之路;到德国的求学孤旅中,时常牵挂着万里外故乡苇坑上和水中的“小月亮”,轻轻诉说着与家人相隔万里的思念之苦;到经历风雨,渐渐参透了“糊涂”和“潇洒”的人生态度,要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扬言要在沧海中把笑找回来;再到细数生命中遇到的那些温暖而丰富的人和情感,是那两个在季老记忆深处一直记着的乞丐,是每每看到夜来香开花便能想到的王妈,是那个在德国相伴如母亲般的女房东,是那些尽心教导的老师们……再到后面,季老用细腻的文字描绘出他的所遇和所见,那温馨的家,那个他钟爱的北京小胡同,那满是生机的荷塘槐花都是他心境的写照。正如那句:“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

或许,我们真的过分追求长大成人,却在奔跑前行中忘记了在岁月的长河中,每个人会拥有各式各样的经历,这些经历有的好,有的坏。正如季羡林先生在这本书中说的,有时候甚至是坏的经历占据更多,摆脱痛苦经历的伤害需要我们从主观上“忘”掉,逐渐将感情强度从强烈降到淡漠。换言之,“忘”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豁达和释然。用天真的眼光望世界,那些不喜的人和事只是擦肩而过的流萤,而那些不显眼的温暖和关照却能照亮心房,让我们的生命充满着爱和希望。

愿你走出半生 归来仍是少年

公共基础系党支部  王涓琪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有的人努力想要成熟,有的人却始终保持童心未泯。“真正活明白的人从来不失天真本色,一场春雨,一塘荷韵,一笔闲情,一帘心事,当你天真无拘,如此醒觉地活在当下,生命自是一场赏心乐事。”正如季羡林大师在《天真可抵岁月长》中所说:“人间沧桑,世态炎凉,我一概不懂。我的感情是幼稚而淳朴的。”面对复杂的世界,季羡林能够谈笑风生、童心未泯,这不是性格所致,而是智慧所致。

曾几何时,我们最怕的是在职场中被贴上“天真”的标签。因为在世俗的眼光看来,“天真”意味着不懂事,而“成熟”才是对一个职场人的最高评价。年少时,我们也曾“为赋新词强说愁”;当我们为了梦想,为了生计,从乡村走到城市;走出半生,有多少人还记得自己当初的梦想是什么,有多少人还能保持自己的初心?

如果说,是残酷的现实生活让我们失去了初心,让我们忘却了天真。那么来看看大师面对人生中的苦和难时的洒脱,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启迪。季羡林在《再糊涂一点,潇洒一点》这一章节中,写道:“我相信,一个在沧海中失掉了笑的人,决不能做任何事情。我也相信,一个曾经沧海又把笑找回来的人,却能胜任任何的艰巨”。这句话如清风拂面,云淡风轻,却又重若千钧。人生何其漫长,活着谈何容易。好好活着,更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过这样一段艰难坎坷的过往,只有内心永葆天真的人,才会把曾经失去的笑找回来,笑着走得更远。季羡林一生颠沛流离,在母亲身边的六七年时间里,经常吃不饱肚子,多吃一块饼子也会被母亲追着打。但是当他离开母亲去异地求学的时候,虽然每天能吃上白面馒头、能吃上肉,但是对母亲的思念,让他“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然而就是这个愿望,也只是一个幻想,最终也只能无奈地“习以为常”了。“习以为常”,不是放下了对母亲的思念,而是与生活的和解,与自己的和解。这是一种变通,更是一种智慧。

离开家乡求学,季羡林一生再也没有回过故乡,经历过战争的残酷,饱受食不果腹、有家不能归的磨砺。但他的文字里,始终保持“天真”的底色,让读者看到这些描写苦难和磨砺的文字之时,能够和他一样豁达和从容起来。他阅尽世间沧桑,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一路走来,虽风霜雪雨,百般磨砺,却不曾放弃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追求,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心中的梦想,始终保持乐观、积极、淡然的心态。季羡林的这份天真,不是单纯,更不是无知,而是尝尽生活滋味后的选择。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希望我的学生除了学知识、学技能,也能在生活中拥有这样一份天真的勇气和力量;愿他们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永葆少年的天真与烂漫,永葆少年的初心与梦想,不是单纯,不是无知,而是与这个纷繁复杂世界的和解与自处。

“书和远方”12月书单

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东华南路162号 
联系电话:020-83781061 招生电话:020-83781062 
ICP备案号:粤ICP备05022659号 
版权所有 © 2016-2025 www.gzgyjx.cn.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信息中心.
回到顶部按钮